作为作家的池莉,因多部销量傲人的代表作为人所知。
在她的诸多作品中,与女儿相关的文字也是独具风格的一抹亮色——她不但将陪伴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更令人深思的则是其中折射出来对于婚姻的态度:缘分尽了就各自分飞,但一旦牵扯到孩子,那就是必须谨慎对待的无数困难。
池莉:“大限到时各自飞”
池莉6岁开始写作,20岁在一部内刊发表诗歌处女作,22岁正式发表文学作品。多年来,她手下诞生了诸如《来来往往》、《烦恼人生》、《生活秀》等等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其中不乏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红遍大江南北的例子。
她的前夫吕小涢则是一名青年编剧,两人于28岁那年结婚共组家庭,又在十几年后因性格不合而协议离婚。
现代人的婚姻道路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池莉与吕小涢的“各自分飞”却有一些特殊之处——他们的女儿吕亦池,当时正面临中考的紧要关头。
池莉认为自己的女儿“天分算平常”,小时候在旁人看来甚至有些憨憨的,敏感且内向。因此她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不吝陪伴,引导女儿敞开心扉、承担责任,向着更快乐的方向成长。
她认为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天性而言,更多地是一种“重压”。身为父母又是成年人,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陪伴孩子寻求快乐成长道路的责任。
吕小涢也并不是那种一门心思顾个人创作、不管家庭不管子女的父亲,池莉曾把他描述为“这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在音乐、绘画等方面,孩子的父亲比她实现了更多的影响;总之,为了给孩子营造一片绿色的森林,他们都花费了不少心血。
归根结底,他们在婚姻问题上选择分道扬镳,并不涉及到对彼此有何不满、没能尽到责任之类的问题,分手原因在于性格不合。
于是在着手处理离婚问题之前,两人都慎重地考虑到了对家庭乃至孩子的影响:当时女儿亦池正面临中考,处于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十字关头。
做父母的两人很快达成共识,成年人的事由成年人自己解决,但应当尽量减少对孩子造成的震荡。于是他们明明早已协议离婚,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之内仍然维持着共同生活的假象,家庭生活也一片平和。
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很难看得出这对夫妇实际上已经协议终结婚姻关系。甚至一直到女儿平稳的跨过了这道关口、全家一起到外地旅游时,池莉仍然执意要挑选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才正式地把这件事情告诉女儿。
从童年到母亲
为什么对这件事情,他们看得如此慎重?不少看法都猜测,这与池莉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密切联系。
如果要追溯童年成长的回忆,那么这对池莉本人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特别轻松愉快的事情。
她曾经回忆自己大约六岁便开始试着涂鸦写作,不但写较为日常的日记,也写偏向文艺的诗歌、散文,几乎什么都写。但是这些爱好在家庭环境中,却似乎并没有得到非常宽松的鼓励和伸展。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家中找到一本没有封皮的竖排繁体《红楼梦》,于是便趁着夏天的时间躲在阁楼里,并不算轻松地慢慢啃这部大部头。
可惜没多久,这小小的秘密就被大人们发现了,书也被没收了。
直到成功出版了诗集,她都还回顾过自己“至少三次”大规模烧毁诗稿的经历:“忽然就害怕被人发现诗稿,忽然就觉得无地自容。”局外人很难设身处地理解她当时的想法,但这样一颗心灵的敏感和纤细却是毋庸置疑的。
等到女儿出生、立场交换、她自己成为母亲,她非常注意不让自己童年时曾经遭遇的不快和曲折复制在女儿身上。
吕亦池很小的时候,池莉的作家生涯正处于一个状态良好的时期——精力、脑力、思考、感悟,都适合多出作品、出好作品。
然而原本性格争强好胜的她,却常常为了陪伴女儿而丢下作家的“本职工作”。不管是洗尿布、喂食、对话还是玩耍,甚至是并没有明确目的的陪伴,在她看来全都是无比重要的事。
小说《烦恼人生》问世后激起了不小反响,不但很受市场欢迎更是频频获奖。但当时池莉每次去领奖、参会,却很少能够坚持到会议结束,常常都提前“早退”。
其中原因就是她的女儿当时刚刚一岁左右,她不放心离开孩子太久,总是想法设法回家陪伴。
因为池莉始终坚信,能够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母亲,就一定会成为孩子重要的老师和学习榜样。成年人用什么样的心灵和感觉去对待孩子,孩子就很容易产生与之对应的反应和性格塑造。
一句话,父母才是孩子最初的学校、老师和朋友。
“三项育儿原则”
在如今不少“鸡娃”式的父母看来,池莉的教育理念是很有些离经叛道的。
她对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种营造焦虑感的话术嗤之以鼻,她认为首先要让孩子能够从生活中懂得生命的意义,然后顺应天性快乐成长。“越快乐的孩子就会越聪明”,那为什么还要担心孩子的功课拿不到好成绩呢?
为此,她树立了属于自己和女儿的“三项育儿原则”,以便确保小亦池能有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第一条就是促成女儿尽情、没有压力地与小朋友相处和玩耍。与人的相处被她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池莉认为“这是人生一辈子的功课”。一旦在这方面拥有了优异的能力,一个人的生命就会更加自如、更加快乐,而识人阅世当然需要从小抓起。
其二则是创造开放的环境、亲近大自然。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无穷无尽的,对于大自然的探索动力也是不会枯竭的,所以只要一有空闲,池莉都会带孩子一同去户外。
不管是在动物园还是在郊外,面对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当妈妈的永远都耐心守候,看着女儿指手画脚地与动物尽情说话聊天,了解这个美好而多彩的自然世界。
第三条则是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不懈怠不敷衍,用心和孩子一起感受阅读的快乐,并同时培养起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池莉从来就不喜欢强迫孩子识字、背单词、记公式,她认为这些都并不可取的学习方式,反而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作为替代,她给孩子准备了一个满是书香的家庭环境,并总是留出时间和孩子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德国漫画家卜劳恩《父与子》漫画每当出了新一册,她总是会抢着买回家里,然后和女儿坐在一起看、一起乐。
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亦池从小也很喜欢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玩具。但略微有些与众不同的在于,书籍也同样是她心爱的宝贝。
还在是个孩子、走路都不太稳当时,她就学会了和书籍作伴,从图画、文字中获得快乐,也自然地汲取了知识。
“隐瞒”的结局
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池莉对待孩子教育中的种种情况,采取的选择也是令不少家长大为吃惊的。比如在整个小学期间,一直都坚持让女儿晚上九点半睡觉,如果作业没做完,她就替女儿写假条;
上高中时,有一次女儿悄悄砸开了学校琴房的门锁进去练琴,结果被学校当成了“小偷”,她却坚定地告诉女儿,你什么都没有做错。
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之下,亦池的性格稳稳地迈向成熟。池莉非常高兴地看到,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女儿仍然和幼年时那样,既温和又安稳,或许有些寡言且不爱招摇,但却对身边的人充满了善意,也富有极佳的合作精神。
比起她的学习成绩是否能够一直保持在令人放心的水准,池莉认为性格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才是女儿未来实现理想、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最本质保障。
于是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池莉终于决定了要向女儿“摊牌”。一方面担心女儿会不会难以接受,另一方面虽然事出有因,但也确实隐瞒了女儿两年时间,她也不知道女儿会不会在意这一点。
然而令她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话还没有讲完,女儿便打断了她。原来,女儿其实早就偶然看到了父母的离婚协议,也进一步想到了父母选择暂时隐瞒的理由。
女儿为了成全父母的好意,就也装作自己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一直到中考结束的这个暑假,母女俩才把这件事完全谈开。
对于父母选择分手,亦池的看法非常达观,她认为假设婚姻生活不和谐、也难以挽回了,那没有任何必要再把人和人绑在一起。这样的“委曲求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作为孩子的她,当然会完全尊重父母作出的决定。
这样的结局令池莉感到始料未及,没想到自己想要保护女儿,实际上却反过来被女儿“保护”了。想到自己的女儿年纪还并不大,那一瞬间,她竟然多少有点“羞愧难当”,原来孩子已经拥有如此沉着的心态、这样不凡的接受能力了。
关于婚姻的事,池莉平素是不太愿意提起的,因为她认为夫妻关系就是一个“缘”字,大限到时各自飞。比起婚姻本身,更需要慎重考虑被婚姻牵扯其中的孩子,因为只要和孩子相关的事,就会是十分难以排解的矛盾与艰难。
值得骄傲的女儿
面对家庭生活中突来的变故,女儿能以如此成熟的态度来应对和接受,池莉认为这是一种令人放心的表现。果然女儿从来也没令她失望,她顺利地考入了武汉市外国语学校,之后又申请了英国C.C高中。
从学校选择、远程沟通、网上应考,再到签证准备等一系列准备工作,都是由吕亦池独立处理完成的。
面对大使馆表示“存在单亲母亲承担不起女儿今后大学费用的担心”时,不同于多少有些愤怒生气的池莉,女儿显得要冷静得多。她给签证官写去了一封长信,并表示“如果妈妈没有供给我在英国求学的经济能力,那么我会是第一个反对自己去英国求学的人!”
最终,也正是凭借着这封既真诚又充满说服力的长信,一切顺利解决。池莉曾说,当时女儿的自立和行动力,给她带来的可以说是冲击甚至是震撼。
吕亦池自15岁开始就赴英读书,后考入伦敦大学,又到伦敦政经学院攻读社会与文化心理学硕士。不光在学业方面表现优异,当亦池拿出她的首部译作《致我离家出走的女儿》时,就连以文字为业的池莉也大吃一惊——女儿并未从文,但她的译笔却意外地“很文学”。
池莉曾经把自己的教育方式定位为“另类”,但从幼小时的陪伴、成长中的“隐瞒”再到成年后的放飞,她对女儿的爱确是无可置疑的。而她的女儿,也一步一步成为值得骄傲的模样。
身为作家,母女之间的点点滴滴也被她化成了一行行文字:从孩子五岁时的《怎么爱你爱不够》,到青春期后的《来吧,孩子》,再到女儿完成学业后的《立》。
她甚至还有一本书就叫《和女儿一起长大》,这些作品不但记述了女儿成长的一个个足迹,也折射出一个母亲陪伴女儿长大成人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