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非常喜欢在他的小说里反复卖弄自己渊博的学问。这里以《悲惨世界》为例子。
小说的第二部第六卷用一整卷十几页的篇幅专门叙述了法国修道院的发展历史;而小说的第五部第二卷又是用一整卷十几页的篇幅专门讲述了巴黎下水道的建设历史。
这种写法对读者来说是不太友好的,它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写修道院那一卷之前,小说的情节是冉阿让带着柯赛特在躲避沙威的追捕,最后逃进了小比克布斯修道院,正当读者想接着看后续情节时,情节断了,硬着头皮读了十几页的与情节关联不大的法国修道院历史。等看完这十几页的“游离”内容后,情节才重新接上。
而写巴黎下水道也是如此,冉阿让背着受伤的马吕斯逃进下水道时,情节又断了,读者又硬着头皮读了十几页的巴黎下水道历史……
因此雨果的这种写作方式就是很容易让读者的阅读节奏产生中断。
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小说里描写一些与小说相关联的文化艺术。《悲惨世界》作为世界名著,在小说里附加一些法国的各类文化艺术,无可厚非。
但是,我认为这种文化艺术描写应当与小说的情节平行推进。比如《红楼梦》里也包含了中国古典建筑、诗词、服装等艺术文化。但是它是跟情节平行推进的,并没有专门另设章节。并且其文化艺术描写跟情节描写的篇幅比重调配得恰到好处。
如果雨果真的想让读者深入了解修道院跟下水道,其实有一种更合理的方式:就是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小说结束后的附录里。在小说的正文里,稍微点一下就行了。